研究表明,公众对殡葬服务的需求,正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而提高。这也表现在对殡葬公益需求上:除了要求加强补助、托底式的殡葬公益之外,“共享式”的公益以及文化公益的要求也不断提高。这是殡葬公益服务中的新变化。作为殡葬服务工作者,要认清形势,积极适应,主动服务,提高公益服务的水平和能力,以不断满足公众对殡葬公益的新需求。近年来,我国各地相继进行公益创新并推出了一系列公益新举措,大大地提高了公众的满意度。上海殡葬业在“蓝带行动”中的成功便是一个典型。
但应当指出,就公众以及媒体的反响而言,对于殡葬公益的“叫好声”却仍然是较低的,特别是这种“叫好声”,远没有改变的思维定势。同时,也出现了有些公益项目“叫好不叫座”的现象,甚至个别的公益项目还会出现“吃力不讨好”的情况。
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十分复杂。就公益政策设计视角看,我们重“项目推出”,而轻“项目推广”。“项目推出”需要投入,公益项目的推广也需要投入。但后者的投入往往十分匮乏。这种状况并不是个别的案例,势必影响殡葬公益项目的社会效果。
那么,如果我们大大地提高公益项目的推广力度,是否会短时间内产生显效?答案是:未必。原因在于,我们当下的殡葬公益推广的理念和方法,基本上奉行的是计划经济年代形成的传统做法。这在其它领域中,已证明其有效性很差。由于殡葬的特殊性,这种传统做法,更难使殡葬公益落在实处。